自闭症的药物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药物疗法
ASD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ASD的伴发症状,如易激惹、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睡眠问题等,一些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改善ASD患儿的行为及教育干预效果。随着A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维生素D与ASD间存在一定关系,补充维生素D可有望改善ASD核心症状。
1.针对易激惹、自伤等行为的治疗
利培酮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批准的第1个孤独症用药,主要用于合并兴奋、多动、易怒症状的ASD患儿,并对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也有一定的效果。Sharma等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利培酮可缓解ASD患儿的易怒、攻击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2011年国内研究显示,利培酮可显著减少ASD患儿的自伤行为、攻击性行为,改善其睡眠障碍,且能提升患儿的认知、语言能力。其常见的副作用有疲劳、嗜睡、遗尿,部分有颤抖等锥体外系反应。阿立哌唑是美国FDA批准的第2个用于治疗ASD患儿易怒行为的药物,有随机对照研究示阿立哌唑可改善患儿的易激惹行为,用药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主要副作用为体重的增加、嗜睡和锥体外系反应,但其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
2.针对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状的治疗
目前研究表明,41%~78%的ASD患儿合并多动、冲动、注意缺陷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根据现有ASD合并ADHD .治疗的研究,2012年孤独症治疗网精神药理委员会对伴随ADHD的ASD患儿给出了临床用药参考,可选择哌甲酯治疗,但与单纯ADHD患儿相比,ASD合并ADHD患儿治疗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如出现激动等情绪副反应的几率增加。另外盐酸托莫西汀可适用于同时合并抽动、焦虑症状的患儿,有效率约50%。胍法辛、可乐定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但当ASD合并ADHD的患儿同时伴有严重易激惹、冲动、攻击行为时,应考虑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ω-3 脂肪酸是一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多种神经递质传递过程,抑制氧化应激,降低大脑神经元凋亡水平等作用,初步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可能会减少合并多动障碍ASD患儿的多动症状,但Bent等的一项为期6周的随机对照研究示试验组多动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
3.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
与正常儿童相比,ASD患儿合并睡眠障碍问题更多见,约44%~83%的ASD患儿伴随睡眠障碍,Miano等研究示部分ASD患者血中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昼夜节律消失,尚可能有基因异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示褪黑素治疗ASD患儿睡眠障碍有效,常用剂量为1~3mg。其他有少量证据的药物如利培酮、左旋肉碱、米氮平、可乐定等。目前研究不支持补充维生素或其他物质对改善睡眠有效。
4.布美他尼
研究表明,ASD患儿大脑发育过程中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表达失衡和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失衡,对大脑皮层正常水平的抑制对其发育是必须的,但若抑制水平不足,除了增加癫癇发作的风险外,还会导致患儿运动能力及认知水平缺陷。大脑神经元的成熟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基因的依次表达相关,γ-氨基丁酸(GABA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但在未成熟神经元内,由于Na*-K*-2CI-共转运体1(NKCC1)的早期表达,从而引起CT在细胞内堆积,CI顺浓度差外流从而导致GABA起兴奋性作用20。研究示ASD患儿由于CI在大脑神经元内过度堆积,导致GABA的功能发生改变。布美他尼为NKCC1转运体抑制剂,可减少CI细胞内堆积,从而使起兴奋作用的CABA恢复为抑制性作用。研究示ASD患儿由于CIF在大脑神经元内过度堆积,导致GABA的功能发生改变。布美他尼为NKCC1转运体抑制剂,可减少CI细胞内堆积,从而使起兴奋作用的GABA恢复为抑制性作用,从而对孤独症症状起到治疗作用。Lemonnier等的研究示采用口服布美他尼的方法治疗了5例ASD患儿,疗程3个月,以临床疗效总评( CGI )、孤独症行为量表( ABC)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作为治疗前后评价指标,治疗后患儿的三项指标均有改善,且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随后Lemonnier等对60例ASD患儿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国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布美他尼可改善ASD患儿孤独症样行为,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5.催产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催产素( oxytocin, 0T)水平与ASD的发病密切相关。最早于1992年Modahl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产生的社会交往障碍可能与OT水平缺乏有关,ASD患儿血浆中的OT水平低于正常同龄儿,且与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Green等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血浆OT水平偏低,但其前体物质OT-X较正常同龄儿比较偏高,因此体内OT前体代谢异常可能是ASD的发病原因之一。Gordon等的研究示鼻喷催产素治疗可增强ASD患儿接受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改善患儿社会适应及学习能力。Andari 等对13名高功能孤独症患儿的研究显示,经鼻吸人OT后,患儿在模拟球类游戏中更喜欢与优秀的队员配合,社交行为趋向合理化,且患者在观察面部照片时对陌生面容的注视时间尤其是眼部区域时间延长,扫视的频率减低,推测OT可能降低了ASD患儿对陌生面容的恐惧与焦虑。Hollander 等研究发现,补充OT后ASD患儿的重复刻板行为、语言能力及感知觉异常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6.维生素D治疗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与其他维生素不同,其来源主要依赖于自身合成,而从食物中的获得的量较少。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了传统的钙磷代谢调节作用外,尚具有促进脑发育、免疫调节、增加谷胱甘肽的合成及基因稳定I40)等功能。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ASD患儿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人群低下,并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结合Fernell等报道的居住于瑞典的ASD索马里裔患儿母亲存在着极度维生素D水平低下,说明可能从胎儿期开始ASD患儿长期存在着维生素D的缺乏。
Grant等对美国6~17岁ASD患病率与太阳紫外线照射量的生态研究中指出,太阳紫外线照射量与青少年自闭症患病率呈负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始美国社会倡议广泛应用防晒霜预防皮肤癌,之后美国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显著下降,同期美国ASD患病率明显升高。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水平受肤色影响,与其他人种相比,黑色人种需接受更长的日照时间(约为其他肤色人种时间的5~10倍才能产生同等量的维生素D,因此高纬度地区的黑色人种移民所生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明显较高。此外,抗癫癇药物如丙戊酸钠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母亲服用抗癲癇药物期间所生的儿童中ASD的患病率较正常人群偏高。最近的动物研究表明丙戊酸诱导的ASD模型大鼠中存在着维生素D的降低。这些资料均提示维生素D与ASD间存在一定关系。维生素D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所致的胎儿期或生后早期的维生素D缺乏很可能是引起自闭症的病因,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影响了发育早期脑的正常发育,出现了炎症反应、免疫异常、氧化应激、神经递质及继发性的遗传学异常等机制,从而出现ASD的临床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对ASD的核心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ASD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ASD的伴发症状,如易激惹、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睡眠问题等,一些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改善ASD患儿的行为及教育干预效果。随着A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维生素D与ASD间存在一定关系,补充维生素D可有望改善ASD核心症状。
1.针对易激惹、自伤等行为的治疗
利培酮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批准的第1个孤独症用药,主要用于合并兴奋、多动、易怒症状的ASD患儿,并对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也有一定的效果。Sharma等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利培酮可缓解ASD患儿的易怒、攻击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2011年国内研究显示,利培酮可显著减少ASD患儿的自伤行为、攻击性行为,改善其睡眠障碍,且能提升患儿的认知、语言能力。其常见的副作用有疲劳、嗜睡、遗尿,部分有颤抖等锥体外系反应。阿立哌唑是美国FDA批准的第2个用于治疗ASD患儿易怒行为的药物,有随机对照研究示阿立哌唑可改善患儿的易激惹行为,用药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主要副作用为体重的增加、嗜睡和锥体外系反应,但其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
2.针对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状的治疗
目前研究表明,41%~78%的ASD患儿合并多动、冲动、注意缺陷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根据现有ASD合并ADHD .治疗的研究,2012年孤独症治疗网精神药理委员会对伴随ADHD的ASD患儿给出了临床用药参考,可选择哌甲酯治疗,但与单纯ADHD患儿相比,ASD合并ADHD患儿治疗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如出现激动等情绪副反应的几率增加。另外盐酸托莫西汀可适用于同时合并抽动、焦虑症状的患儿,有效率约50%。胍法辛、可乐定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但当ASD合并ADHD的患儿同时伴有严重易激惹、冲动、攻击行为时,应考虑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ω-3 脂肪酸是一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多种神经递质传递过程,抑制氧化应激,降低大脑神经元凋亡水平等作用,初步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可能会减少合并多动障碍ASD患儿的多动症状,但Bent等的一项为期6周的随机对照研究示试验组多动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
3.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
与正常儿童相比,ASD患儿合并睡眠障碍问题更多见,约44%~83%的ASD患儿伴随睡眠障碍,Miano等研究示部分ASD患者血中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昼夜节律消失,尚可能有基因异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示褪黑素治疗ASD患儿睡眠障碍有效,常用剂量为1~3mg。其他有少量证据的药物如利培酮、左旋肉碱、米氮平、可乐定等。目前研究不支持补充维生素或其他物质对改善睡眠有效。
4.布美他尼
研究表明,ASD患儿大脑发育过程中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表达失衡和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失衡,对大脑皮层正常水平的抑制对其发育是必须的,但若抑制水平不足,除了增加癫癇发作的风险外,还会导致患儿运动能力及认知水平缺陷。大脑神经元的成熟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基因的依次表达相关,γ-氨基丁酸(GABA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但在未成熟神经元内,由于Na*-K*-2CI-共转运体1(NKCC1)的早期表达,从而引起CT在细胞内堆积,CI顺浓度差外流从而导致GABA起兴奋性作用20。研究示ASD患儿由于CI在大脑神经元内过度堆积,导致GABA的功能发生改变。布美他尼为NKCC1转运体抑制剂,可减少CI细胞内堆积,从而使起兴奋作用的CABA恢复为抑制性作用。研究示ASD患儿由于CIF在大脑神经元内过度堆积,导致GABA的功能发生改变。布美他尼为NKCC1转运体抑制剂,可减少CI细胞内堆积,从而使起兴奋作用的GABA恢复为抑制性作用,从而对孤独症症状起到治疗作用。Lemonnier等的研究示采用口服布美他尼的方法治疗了5例ASD患儿,疗程3个月,以临床疗效总评( CGI )、孤独症行为量表( ABC)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作为治疗前后评价指标,治疗后患儿的三项指标均有改善,且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随后Lemonnier等对60例ASD患儿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国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布美他尼可改善ASD患儿孤独症样行为,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5.催产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催产素( oxytocin, 0T)水平与ASD的发病密切相关。最早于1992年Modahl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产生的社会交往障碍可能与OT水平缺乏有关,ASD患儿血浆中的OT水平低于正常同龄儿,且与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Green等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血浆OT水平偏低,但其前体物质OT-X较正常同龄儿比较偏高,因此体内OT前体代谢异常可能是ASD的发病原因之一。Gordon等的研究示鼻喷催产素治疗可增强ASD患儿接受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改善患儿社会适应及学习能力。Andari 等对13名高功能孤独症患儿的研究显示,经鼻吸人OT后,患儿在模拟球类游戏中更喜欢与优秀的队员配合,社交行为趋向合理化,且患者在观察面部照片时对陌生面容的注视时间尤其是眼部区域时间延长,扫视的频率减低,推测OT可能降低了ASD患儿对陌生面容的恐惧与焦虑。Hollander 等研究发现,补充OT后ASD患儿的重复刻板行为、语言能力及感知觉异常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6.维生素D治疗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与其他维生素不同,其来源主要依赖于自身合成,而从食物中的获得的量较少。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了传统的钙磷代谢调节作用外,尚具有促进脑发育、免疫调节、增加谷胱甘肽的合成及基因稳定I40)等功能。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ASD患儿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人群低下,并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结合Fernell等报道的居住于瑞典的ASD索马里裔患儿母亲存在着极度维生素D水平低下,说明可能从胎儿期开始ASD患儿长期存在着维生素D的缺乏。
Grant等对美国6~17岁ASD患病率与太阳紫外线照射量的生态研究中指出,太阳紫外线照射量与青少年自闭症患病率呈负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始美国社会倡议广泛应用防晒霜预防皮肤癌,之后美国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显著下降,同期美国ASD患病率明显升高。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水平受肤色影响,与其他人种相比,黑色人种需接受更长的日照时间(约为其他肤色人种时间的5~10倍才能产生同等量的维生素D,因此高纬度地区的黑色人种移民所生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明显较高。此外,抗癫癇药物如丙戊酸钠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母亲服用抗癲癇药物期间所生的儿童中ASD的患病率较正常人群偏高。最近的动物研究表明丙戊酸诱导的ASD模型大鼠中存在着维生素D的降低。这些资料均提示维生素D与ASD间存在一定关系。维生素D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所致的胎儿期或生后早期的维生素D缺乏很可能是引起自闭症的病因,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影响了发育早期脑的正常发育,出现了炎症反应、免疫异常、氧化应激、神经递质及继发性的遗传学异常等机制,从而出现ASD的临床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对ASD的核心症状具有改善作用。